1
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
一般而言,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,就能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,是解析诗歌的要紧办法。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: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,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,为他们奔走呼喊,代他们倾诉衷肠;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,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。总体看,后一类居多。
2
关注诗歌的题目
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,它像一条红线,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,像一个窗口,让大家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。关注题目,剖析题意,同样是贯通全诗的要紧办法。由于并非所有些诗都能找到立足点,像咏物诗、咏怀诗、咏史诗、哲理诗等,一般就没,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。
3
知道诗歌的结构
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些特点,在一定量上,大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,进而贯通全诗。在初中三年级复习备考中,假如大家遵循这种规律的话,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。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,特别应该注意起句,因它总是是贯通全诗、解析全诗的钥匙。
4
答卷应紧扣原诗的内容
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了解了诗歌,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剖析,需要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,千万不可以空泛而谈。若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,不然很难说明自己是不是了解了原诗。
5
了解选择题选项容易见到干扰设置
句意理解方面:误解多义字、对象错位、偷换定义等;思想感情剖析方面:无中生有、牵强附会、任意拔高等;表达方法方面:张冠李戴、想当然等。大家在平常要多加训练,并准时总结答卷规律。
6
熟知有关意象与意境的常识
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,诗人作为主体,总是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。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,每个意象之间都有肯定的联系。在中国古典诗歌中,讲究的是所有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,所以大家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,总是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。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。
7
了解诗人的用典
古时候的诗人喜欢用典,其缘由一是借别人酒杯浇胸中块垒,为表达委婉一些;二是以古喻今,更理直气壮一些;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,使表达简明一些。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:用历史旧事,借古喻今;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,既自明心迹,又丰富诗歌的意境,提升诗歌的文化品位,用黄庭坚的话来讲就是脱胎换骨。
8
记诵诗歌鉴赏口诀
从题目认识对象;从字面读出感觉;从注解破解难题;从作者知道背景;从原作找到依据;从题干得到启示;从首联找到特征;从尾句参透主旨;从景物把握情感;从意境洞察心胸。
9
学会诗歌鉴赏题的答卷一般程序
认读感知。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每个选择项,借用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方位的理解,再去解题。另外,还要读标题,读注解,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。
启动情思。熟知材料将来,或联想,或想象,进一步领会诗歌意境,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。譬如,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讲解,有的比较冷僻,有的比较牵强,则可以去掉;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,或武断,或偏激的,也可视为不适合。
单项核对。选择项中有些是讲解或剖析单项内容的,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讲解,大家就能与诗句逐一核对,去掉那些无中生有些,指鹿为马的。如此,又可为鉴赏扫除去一大障碍。
辨析真假。在提供的答案中,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,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,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,如选择项中出现都、全部的判断词,大家就更应该注意它是不是能自圆其说,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。
关注智学网公众号
每天推送中考要点,应试方法
帮你迎接2020年中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