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定义不清,致使漏解
对所学常识定义不清,领会不够深刻,致使答卷不完整。
例:已知x>6,求x的取值范围。
剖析:依据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不为零的负数,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,而此题中的符号并未确定,所以要分类讨论的正负问题。
例:若y2+y+16是完全平方法,求k。
剖析:完全平方法中有两种状况:2=a22ab+b2,而同学们总是容易忽视k+2=-8这一解。
2、思维固定,致使漏解
在平时解题过程中,很多同学总是受平常学习中习惯性思维的影响,致使解题不全方位。
例:若等腰三解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、求底角。
剖析:据题意,因为等腰三解形既不可能是锐角等腰三解形也会是钝角等腰三角形,所以腰上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部,也会在外部。而同学们受习惯思维影响,大都忽视了高在三角形外的一种可能。
例:若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为3、4、c,求c的值。
剖析:此题中的c并可能不是代表斜边,也会是直角边,而有的同学错误地将它与勾股定理中的c混淆起来,觉得c肯定是斜边,致使漏解。
例:圆O的半径为5cm,两条互相平行的弦长分别为6cm、8cm,求两条弦之间的距离。
剖析:两条弦在圆中的地方关系可能在圆心的同侧或者在圆心的两侧,因此在解答时不可以依据我们的习惯进行考虑。
3、忽略特殊性,致使漏解
很多问题中存在着特殊状况,一旦忽略了这类特殊状况,总是容易致使漏解。
例:已知抛物线y=x2及该抛物线上一点A求与此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A的直线方程。
剖析:此题大多数同学设直线方程为y=kx+b,并与y=x2组成方程组,消去y,解得直线方程y=2x-1,但还有一条特殊的直线x=1也是符合题意的,这条直线中的k没有,因而用以上办法求解一定会被遗漏。
上述是同学们在解答基础题中常常出现的分类考虑不全方位的状况,而在借助分类讨论思想求解有关综合题有时比较复杂,在这里介绍一些办法,给同学们一些启示。
第一,要严密审题,一字一句阅读,切勿匆匆看题。有时疏忽了一字一句,使该讨论的不讨论,即便讨论了也不全方位,如题中出现的线段、射线或直线都是不同的,不可以把它们都当作线段去求解。
比如:方程x2-6x+4=0有实数根,则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?
对此题,同学们总是觉得只须借助△求解一元二次方程,但题中出现方程,应该既要考虑它可能是一元二次方程,也会是一元一次方程,不应人为地缩小了a的范围仅当作一元二次方程去求解。
第二,对可能出现的几种状况要全方位考虑到,是不是还有其他可能状况,争取做到全方位、完整、勿缺、勿漏。
比如:在ABC中,点D在射线AC上,AD=10,以D点为圆心,半径为5作圆交射线AB于E、F两点,EF=6,另在射线AC上取P点为圆心作圆,使圆P既与射线AB相切又与圆D相切,求圆P的半径。
在此题的解答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两个关键字射线和相切,尤其是对相切要进行全方位的分类讨论,先分为外切和内切 两种状况,且每种状况又要再考虑到与圆D相切的左右地方关系,因此最后圆P共有四种地方状况。
第三,对综合题中可能出现的几种状况,要先想一想哪一种求解便捷,就先解决这一种状况,如此容易得分,又节省时间,不然有时卡住,导致紧张心理,甚至没时间去解一些简单的状况,导致失分。
而对较难的一种状况求解,一时想不到其他解法,或者虽然能去求解,但过程很复杂、繁琐,此时可以退回来想一想:能否对较难的状况进行转化?或者找一个等价的问题去进行求解?如此可能会找到较简捷、便捷的办法,不然,若直接去求解,很冗杂,耗费很多时间,还可能在运算中导致错误,这更是得不偿失。